榆林高新医院官网,欢迎您到来!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动态
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榆林高新医院推行医养结合的调查
发布时间: 2020-07-08 17:20:15.0 来源: 作者:李伟 点击量: 555

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慢病失能(含部分失能)失智老年人困难的重要措施。陕西省榆林高新医院立足老年人慢病失能失智照复刚需,以建立老年护理院为抓手,构建新时代医养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以盈利为目的低收费服务
无利润收住民政救助失能失智老年人和残疾人。 榆林高新医院是一所集临床医研结合、残疾人康复、医教结合、医养结合为一体的民办公助医疗机构。医院从创办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员工近800人,床位700多张。
为有效破解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生活照护和康复需求养老难题,2016年榆林高新医院在榆阳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兴建了“就医就养”式的健康养老机构一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护理院配设床位150张,当年收住民政救助失能失智老年人和残疾 人60余人 这些救助对象每月实际支出高于政府每月近1500元(每人每年生活费6500元、护理费9600元、运转补助费1200元)的补助。 对此,高新医院用其他项目获得利润进行了补贴。 2018年,榆阳区民政局将亏损的20多万元预以补贴,体现了政府对老年护理院重视和支持。
低收费收住社会慢性病失能失智老年人。 2016开始,老年护理院累计收住300多位社会老人。收费从当地居民经济状况出发,费用根据护理和床位等级按每月1850元至4850元不同标准收取,都属于低收费。

养老方式实现从传统等老等终向现代康老享老革命性转变
老年护理院立足自身资源,借力医院自身康复医疗资源,把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作为第一要务,推行了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模式,将医疗、养老、护理、康复和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由传统等老等终向康老享老转变,效果明显。
借力医院综合资源,对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及残疾人及时诊治。 人院老年人一旦发生疾病,随即就地转入“医疗模式”,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打通了医疗“绿色通道”。医疗服务中,所有老年人患者的诊疗费用均执行二级医院收费标准,其中特困老年人患者在农合疗报销后的剩余部分由民政医疗救助解决;社会老年人患者在医疗保险报销后的剩余部分由个人承担,部分老年人患者根据家庭情况也申请民政医疗救助。
运用低成本自然疗法和文化活动康复老年人。 老年人入院后,每3名失能失智老年人配有1名专业护理员,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老年护理院购置了一批理疗仪器,对脑瘫后遗症、肢体残疾人,由专业护理员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专业化物理康疗、运动训练。有不少失能老年人经过专业化训练,由不能自理到自理,由卧床不起到自由行动。
培训医养结合专门服务人才,服务自身,服务社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高新医院成立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榆林福源护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以高新医院自身师资力量为依托,以老年护理院为载体,实现了医疗、养老、培训一体化。截止2017年11月,面向全省培训老年护理人员2106人,其中为省内其他市培训护理员600多名,培训榆林各县区敬老院院长及护理员1500多人。
走出去服务社会,服务社区。 2016年,高新医院历时半年,开展免费体检筛查建档活动。为全市45276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体检建档,查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2万人。2017年,高新医院对榆阳区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进行了评估,为928名特困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失能老年人41人、部分失能老年人127人。

以孝文化为支撑点,用孝心照护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和残疾人
用孝心撑起老年慢病康复的医养结合事业,是该老年护理院一大亮点。护理院以孝治院,把孝老爱亲文化建设融于每一位管理服务人员当中,建立了一支能吃苦、讲奉献、有孝心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以高质量的综合养护和医疗保障,让老年人和残疾人过上做梦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位中年残疾人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其父母亲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照顾儿子力不从心,生活极度艰难。2016年12月,该残疾人入住了老年护理院,院里通过康复师为他做针灸理疗、饮食调理,护理员帮助他排便,为他清洗身子,身体有了明显改善。他感动地说:“我能干干净浄地活着,真好!”老父母隔 三岔五就来看儿子,看到儿子吃得好,住得舒心,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有人照顾我儿子了,我们将来走了也放心了。

创新管理新模式,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榆林高新医院2017年建立党委,现有党员85名。虽然是民营医院,也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医院发展和党建推向新高度,走出了一条党领事、爱立业、天使美、效益好的新路子。老年护理院也在这个体制机制下运行,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了老年护理院的领导力和公信力。 榆林高新医院党委接受榆林市委组织部、高新区工委双重领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开展工作,医院党委的领导力和公信力有了极大提升。将“三重一大”工作都由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医院事实上已经成为公有管理体制,确保了医院的合法合规经营运营。党委书记是医院重大决策的第一责任人,党委成员和院级领导交叉任职。党委在把握医院公益性发展方向、制订医院“三结合”发展战略、调动医院内生动力和协调政府购买服务的各方力量、统等医院近期长远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等方面,形成了医院党建和业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确立了党委抓大事、管全局、保落实的核心领导地位。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员工爱岗敬业。 医院坚持每周一次的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集中学习,广泛开展“党建引领成长、红色点亮青春”活动,通过“不忘初心 做个有温度的护理人”,把“爱”作为第一标准,将26名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18名党员标兵培养成业务骨干,2名中层骨干人才提任管理层。推行“党员义工积分制”,在工作中体现“爱”。实行党员评定积分管理,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先创优当模范”系列活动。设立“爱心扶老助残基金”全体党员带头踊跃捐资,2016-2019年募集善款200多万元,帮助了300多名特困残疾患儿和失能老年人。医院全体党员带领200多名社会义工,开展“深入一线、服务他人、奉献自我”主题活动,累计服务上万小时。
正是党员榜样作用的效应,医院和老年护理院营造了良好的养老、孝老、敬老氛围,全体员工都有荣誉感、尊严感,实现了以往主要依靠制度管人向主要用孝爱促人的转变,收到很好的管理效应。

我国医养结合实践面临的难题
结合对榆林高新医院的调查,借此就我国医养结合面临的难题和发展路径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法。
机构性质制约了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机构多数为民办非企业机构,受产权归属、利润分配等因素制约,医养结合机构做大做强客观难题难以解决。榆林高新医院的老年护理院也面临一些难题,主要是作为非盈利民间社会组织与市场求利润发展的接轨问题,民营资本投入与土地政府划拨的再发展瓶颈问题。医养结合机构无力银行融资,不能分利润,制约着老年护理院做大做强。这一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投资经营者收费理念错位。 医养结合体系由环境、医疗、饮食、心理、参与、保健(康复)六大要素构成。环境要素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一般是客观存在的,经营者无力改变。医养结合缺少医疗及时诊治就失去一个支柱,必须能使有生命危险或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患病老年人能得到最好最快的诊治。严格意义上这个绿色通道任务完成后,医养结合的“医疗”的任务就完成了,医疗由医院承担。医院属于高风险高强度精专业行业,其他行业都是无法替代的。疾病诊治是医院的事情,对患者医疗收费是医院的事,作为医养结合的病区也好,专门康养机构也好,不能意想靠医疗获利,不能越俎代庖错位诊疗收费。医养结合中对慢病老年人进行饮食调理、心理干预(调整为快乐心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康复保健等自然疗法,相对医院而言成本低,而且从疾病治本效果看也优越于医院。但很多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不考虑老年人的收入实际,收费远超出老年人的预期,反而出现医养结合机构的大量床位空置,最终亏损难以生存。因此,作为主要依靠自然疗法的医养结合收费不能仿照医疗收费,不能高出老年人预期收费,要与当地老年人经济收入相吻合。
医养结合机构专业化服务严重缺位。 作为医养结合的机构(病区),主要精力应该放到饮食、心理、参与、保健(康复)四个要素的工作上,重点放在保健康复上。榆林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依靠专业化服务团队,开展的“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做法正好调节了医院压床而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不平衡现象,弥补了养老机构中没有慢病调理和医疗的硬伤。

医院结合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
建立机构自身高素质团队。 管理服务人员必须有高水准的政治素质、孝德素质、业务素质。大型医养结合机构可以建立医养结合培训学校,适时对内培训自身团队,培养一批全能医养结合指导员、指导师和职业经理人,确保对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效果。条件成熟也可以向社会开展培训。
分类进行专业化精准康疗。 失能失智老年人病区要以照护训练康复为主,慢性病老年人病区要以保健调理为主。同时可以向社区扩展延伸,通过物理疗法、营养食疗、中医服务、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自然疗法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生命质量确实有明显改善。
借力医院资源和专家资源。 与有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保证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及时诊治。邀请知名中医养生专家(包括民间的中医医生),建立康养专家指导库,为医养结合机构的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精准康养服务。
重点依靠自然疗法降低收费门槛。 医养结合机构全能医养结合指导员、指导师,要在对应专家指导下,对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进行自然疗法服务,包括心理、饮食、按摩、运动、参与及各种智能辅具训练等。医疗辅具可以购买或租用,针对老年人状况进行精准物理康疗。要坚持低收费门槛入住,通过优质服务获取合理收费经营理念,确保医养结合机构的应有所得。
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医养结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在管理服务自身机构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延伸服务,增加经济收入。用5G技术支撑医养结合发展,是医养结合努力的方向和选择。
建立国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参股的混合制管理运营公司,向社会延伸医养结合连锁机构(公司)。 制定模式和标准,逐步扩大医养结合范围,依靠医养结合连锁机构做大做强医养结合集团公司和事业产业。同时面向社会发展老年人诚信客户,销售绿色产品用品、旅游等,增加医养结合附加值收入。
政府需补齐医养结合政策短板。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医养结合,其印发的涉及医养结合文件政策也不少。可以说,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展医养结合没有政策障碍。现在主要是要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政策(措施)。

医养结合最大的难题是医保报销 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而难处理的问题,相信国家医保局几年内会有一个可行的政策,因为医养结合最大的受益者是医保局,能节省至少一半的医保费支出。
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态度,最紧要的是制定对医养结合机构及社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事后评估奖励制度。经科学评估后按规定政府财政要给予经济补助奖励。政府财力不足,至少要给予荣誉奖励,以提高从事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和信心。对惩罚制度,也要对应完善,立足点要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至于其他具体措施,要在探索发展中不断完善。    
(转自《中国老龄》内刊,作者系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